綿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7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9 處,文物保護點 3500 多處。 自 1990 年 11 月江油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我市現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 座 ( 江油市、綿陽市、三臺縣 )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 座 ( 三臺縣郪江鎮和江油市青蓮鎮 )
綿陽各地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數量雖不多,但特色鮮明,是一批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從類型特點來看,各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有的屬于文化型,鎮上不僅有各具特色的街坊、寺廟、祠堂、會館、戲臺等大型古建筑群,還有名人故居等;有的位于水陸交通樞紐,過去曾是商賈云集、景象繁華的物流集散地,在歷史上曾由于商貿與交通的關系而成為重鎮;有的環境險要,屬于軍事要
名鎮蘊藏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展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與人文景觀,是綿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創造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集中代表,歷史文化內涵都極為豐富,是一批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
綿陽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漢族外,還有羌族、回族、藏族等36個少數民族約10萬人。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曾經是夏王朝的主體,大禹就是他們的祖先。
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日,婚喪都會載歌載舞,在嘹亮的嗩吶、口弦中,抒發奔放的情感,羌族的舞蹈有三種:鍋莊、盔甲和皮鼓。白馬人是古氐人的遺裔,白馬的傳統節日屬于神,只有山寨歌會屬于今天的白馬人。
鍋莊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
盔甲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
皮鼓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
綿陽綿陽市為6縣1市2區。6縣為三臺縣、安縣、鹽亭縣、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1市為江油市;2區指涪城區(包括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園區)、游仙區(包括仙海區、農科區、科學城)。